古籍整理研究学刊论文模版(古籍文献整理)(2)
【作者】网站采编
【关键词】
【摘要】竹林七贤的不合作态度为司马氏朝廷所不容,最后四分五裂。 阮籍、刘伶、嵇康不配合司马朝廷,嵇康被杀害,阮籍假装狂暴避世。 王戎、山涛投靠司马
竹林七贤的不合作态度为司马氏朝廷所不容,最后四分五裂。 阮籍、刘伶、嵇康不配合司马朝廷,嵇康被杀害,阮籍假装狂暴避世。 王戎、山涛投靠司马朝廷,竹林七贤最后东散西散。
竹林七贤之
名的由来,学界存在争议。东晋孙盛《魏氏春秋》文云:“(嵇)康寓居河内之山阳县(今河南省焦作),与之游者,未尝见其喜愠之色。与陈留阮籍,河内山涛,河内向秀,籍兄子咸,琅邪王戎,沛人刘伶相与友善,游于竹林,号为七贤。”一般认为“竹林七贤”之名与“集于竹林之下”的竹林之游有关。传统说法认为“竹林”位于嵇康在山阳的寓所附近。嵇康与其好友山涛、阮籍以及竹林七贤中的其他四位常在其间畅饮聚会,因而时人称之为“竹林七贤”。这种说法见于《晋书·嵇康传》及《世说新语·任诞》竹林七贤条。
陈寅恪认为,“竹林七贤”的活动地方实际上并没有产“竹林”,竹林七贤是先有“七贤”而后有“竹林”,七贤出自《论语》中“作者七人”的事数,有标榜之义。“竹林”之辞,源于西晋末年,僧徒比附内典、外书的格义风气盛行,乃托天竺“竹林精舍”(Vlenuvena)之名,加于七贤之上,成“竹林七贤”。
王晓毅不认同陈寅恪的观点,从汉晋时期佛经中“竹林”这一译名的出现频率质疑了陈提出的“托天竺竹林精舍”一说,并结合史料实地考察发现魏晋时期黄河流域确实种植有“竹林”,之后又从时间和地点上论证了竹林七贤聚会的可能性,从而认为传统说法对于“竹林七贤”一名由来的记载是真实可信的。
释义
嵇康等七人相与友善,常一起游于竹林之下,肆意欢宴。后遂用“竹林宴、竹林欢、竹林游、竹林会、竹林兴、竹林狂、竹林笑傲”等指放任不羁的饮宴游乐,或借指莫逆的友情;以“七贤”比喻不同流俗的文人。
【竹林宴】李白《流夜郎至江夏》诗:“恭陪竹林宴,留醉与陶 公。”又《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》之一:“今日竹林宴,我家贤侍郎。”
【竹林欢】萧统《咏山涛王戎诗二首》之一:“山公弘识量,早厕竹林欢。”
【竹林游】萧钧《晚景游泛怀友》诗:“一辞金谷苑,空想竹林游。”储光羲《仲夏饯魏四河北觐叔》诗:“东篱摘芳菊,想见竹林游。”
竹林七贤
【竹林会】李峤《饯骆四二首》之二:“人追竹林会,酒献菊花秋。”储光羲《奉和韦判官献侍郎叔除河东采访使》:“超超青云器,婉婉竹林会。”
【竹林兴】綦毋潜《送郑条拜伯父》诗:“奉料竹林兴,宽怀此别晨。”
【竹林狂】辛弃疾《水调歌头·席上为叶仲洽赋》词:“纶巾羽扇颠倒,又似竹林狂。”
【竹林笑傲】沈约之《复挽于湖居士》诗:“竹林笑傲今陈迹,抚榇江皋涕泫然。”
【七贤】卢纶《秋夜同畅当宿潭上西亭》诗:“圆月出山头,七贤林下游,梢梢寒叶落,滟滟月波流。”李商隐《垂柳》诗:“七贤宁占竹,三品且饶松。”。
在文章创作上,以阮籍、嵇康为代表。
阮籍的《咏怀》诗82首,多以比兴、寄托、象征等手法,隐晦曲折地揭露最高统治集团的罪恶,讽刺虚伪的礼法之士,表现了诗人在政治恐怖下的苦闷情绪。
嵇康的《与山巨源绝交书》,以老庄崇尚自然的论点,说明自己的本性不堪出仕,公开表明了自己不与司马氏合作的政治态度,文章颇负盛名。
其他如阮籍的《大人先生传》,刘伶的《酒德颂》,向秀的《思旧赋》等,也是可读的作品。《隋书·经籍志》著录山涛有集5卷,已佚。
当时社会处于动荡时期,司马氏和曹氏争夺的斗争异常残酷,导致民不聊生。文士们不但无法施展才华,而且时时担忧生命,因此崇尚老庄哲学,从虚无缥缈的神仙境界中去寻找精神寄托,用清谈、饮酒、佯狂等形式来排遣苦闷的心情,“竹林七贤”成了这个时期文人的代表。
人物介绍
嵇康
嵇康 字叔夜
嵇康(223-262)三国魏著名文学家、思想家、音乐家。字叔夜。谯国至(今安徽宿州市西南)人。嵇康是魏宗室的女婿,任过中散大夫,世称嵇中散。
崇尚老庄,讲求养生服食之道,著有《养生论》。与阮籍齐名,为“竹林七贤”之一。《魏氏春秋》:“(嵇康)与陈留阮籍、河内山涛、河南向秀、籍兄子咸、琅邪王戎、沛人 刘伶相与友善,游于竹林,号为七贤。”他的朋友山涛(巨源),后来投靠司马氏 当了吏部尚书,曾劝他出去做官,他遂写了一封《与山巨源绝交书》,加以拒绝。因“非汤武而薄周孔”,且不满当时掌握的司马集团,遭钟会诬陷,为司马昭所杀。
文章来源:《安防科技》 网址: http://www.test002.com/zonghexinwen/2022/1208/721.html
上一篇:为何至今都是解不开的谜
下一篇:古籍整理研究学刊论文发表网(古籍整理研究学